《罗辑思维》笔记

1000小时理论

2016-06-23罗辑思维第4季第17期:王煜全:创新,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中,提出了一个1000小时理论,任何一个企业,与最先进的企业可能相差的只是1000小时。理论有一个前提,资源共享,举得例子就是阿尔法狗的蒙特卡洛算法公开后,迅速世界上很多公司几个月时间内,很快就掌握了此种算法,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。当然这里的“相差”只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,从模型到产品生产,在到批量生产的差距还是存在的。在互联网时代,大家的技术水平如果不突出,其实都是90分上下,如果有人达到领先,其他人掌握此技术的时间会非常快,很快又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。

这个1000小时理论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也有点适用,工作中用到的技能可能不到自己掌握的10分之一,那多学的的90%有什么用呢?从长远看,除了在交叉学科上有所作为,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了,每个人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90分,可能在90分的领域不能胜任做好工作,但是如果花上1000小时,那么很快就可以把自己以前的“学的没用到的”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项技能。

制造力与营造力

大规模生产复杂电子设备的制造力也是一个核心竞争力,而且王煜全认为只有中国有这种能力。所以在1000小时的理论基础上,中国的企业虽然创新力不足但是也非常有竞争力。

营造力是郎咸平教授提出的,地产业不仅会房屋建设,而且会提供配套设备,并且提供运营的服务。天天广告的马来西亚碧桂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。有点互联网的服务精神,通过第三产业服务来挣钱,向发达国家迈进了。

工作不是“训练”

听到罗胖的的《如何成为高手》,所说的观点与几年前的看到的一片文章《最牛B的编码套路》中所述观点高度一致。整理如下。

在竞技体育中,职业与非职业的人的水平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。对于这些职业运动员来说,工作基本等于是训练。除此之外,大多数行业中,工作并不是训练,包括IT。

出租车司机每天要跑上百公里,但开车的技能与专业赛车手远远不能比。我们天天对着电脑打字,打字速度上基本也不会在有提高。专业的打字员为什么速度会快很多?因为他们是经过刻意的训练,使复杂但更快速的输入法,对生僻字进行刻意的学习与练习,甚至会找一个更适合打字的看上去舒服的显示器。

NBA中的球员的训练肯定不是分两队,天天打比赛,而是有严格的训练体系,训练时间。有单独的体能教练、技术教练、甚至心理教练。训练的时候会对每一块肌肉单独进行训练,每一项技术动作进行单独训练。

但是,做IT的人,工作中很少机会有这样的“训练”,大多数情况下,如果我们是职业打篮球的,但是每天的训练就是在只有裁判没有教练的情况下一直打比赛,提高很少。当然了,不是没有,而是很少,与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业比起来,随着工作时间增加技能有一定的提高,但是与职业篮球相比,与“职业IT”,相差还很远。

每天重复的工作,并不能让自己的技能得到相应的提高。必须进行“刻意训练”。从公司的角度讲,不会刻意去培养一个员工,只要能完成工作就可以了,因为员工随时可能去跳槽。韩国的练习生很多从小就签了十几年的合同,练习生从小就进行专业训练,他们的公司会花几年的时间去培养他们的艺人,这些“专业艺人”会比其他的艺人更容易成名。

快速反馈

上面的职业篮球例子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,教练,中国女排的郎平。

教练与培训讲师的角色完全不一样。篮球技术教练会在你做完一个动作后马上给你技术动作的反馈,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快速的调整方向,改正问题。与开发中的快速迭代有类似的效果。而培训,缺少的就是反馈,假如反馈很多,那么培训可能会被一直打断,更本进行不下去。人数较小的情况下,培训效果会比较好。

搞IT的,没听过谁请专业的教练给自己训练的,公司请咨询公司的倒是挺多。IT这个行业,技术更新特别快,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特别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,没事请教练,工资不够给人家的呢。

所以,反馈对于IT行业的人的训练成功其实挺难的。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反馈。 1)写自己的代码,Github上定期维护,把学到的应用到实践中。 2)写blog,自我总结。总结的过程,也是知识整理,排查的过程。

参考

《最牛B的编码套路》

Table of Contents